2011年2月25日

[转]安东尼奥尼的《中国》--绝对值得看的电影

潇湘渌水 @ 2006-07-16 21:35

安东尼奥尼的《中国》

关于这部片子,我最喜欢的一个比喻是“时间机器”。长达近四个小时的纪录片,记录了1972年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或者用导演自己的话说,“电影的名字叫‘中国’,其实这不是关于中国这个国家的电影,而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
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是否是一部好的电影,恐怕见仁见智。但对于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来说,30年后这部片子的突然出现和流传,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影像记录使我们能够回眸眺望那段只能用文字描述的历史。
这部片子几乎和我同龄,因此,我可以通过这部片子看到我出生时候的中国。尽管家里也有一些儿时的照片,但那些都是标准像、大头帖,而这部纪录片则传达了更丰富的时代内容。
安东尼奥尼可能没有想到,30多年后人们会如何看待他的这部电影。当然,他更没有想到,30多年后人们对这部电影的最高评价居然是他为中国人记录下一段真实的历史。
关于影像和记忆,Keepwalking前几天也提到了这部电影,他在名为[阅读笔记] 我们没有失忆?的Blog中提到的东西,用我的话来总结:我们没有失忆,而是主动地或被动的进行了选择性记忆
今 年,本来是一个有很多值得纪念的年头,太多的东西需要从箱子里面翻出来晒上一晒。可是最终的结果,我们选择的是“红色经典”。关于文革、关于公元一千九百 八十九年,太多的东西被小心翼翼的保存起来了。对于过来人似乎无所谓,让我担心的是年轻人,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了解到那段历史呢?(这并不是我的杞人忧 天,前一段余华的《兄弟》上,被很多年轻人不理解;前一段6月初大家集体的欲言还止,被很多80年代认为是在故弄玄虚)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今天的地震,30年前的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曾经震惊了我的童年生活,而今天,对我来说,了解这个重大事件的全部机会,似乎只有钱刚的一篇报告文学。当然,唐山人的生活中,还有抗震纪念碑、地震遗址和他们心中尘封而不足为别人知的回忆。
本来还想为这部片子写下更多的文字,但无意中搜索到Donews Blog中另外一个用户沈默的聲音已经进行了著有成效的一些总结工作,具体请参见我看安东尼奥尼的《中国》